斗柄西指,虫鸣渐歇,从云贵梯田到秦岭山区,从黄淮海平原到东北黑土地,水稻、玉米等秋粮作物籽粒渐丰。“解决好吃饭问题,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”,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念兹在兹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粮食总产量始终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,2024年更是首次突破1.4万亿斤;今年夏粮创历史第二高产,早稻亩产首超400公斤,秋粮面积稳中有增、长势偏好,大国粮仓的殷实,为应对风险挑战筑牢底气。
“这甜是拼出来的!”在“中原粮仓”河南,种粮大户崔立伍剥开玉米苞叶,清甜气息扑面而来。他的近200亩地今年历经旱情考验:夏粮期高温少雨缩短小麦灌浆期,镇里协调10多台联合收割机“抢收”才赶上农时;秋粮期玉米叶片发黄,河南迅速打响“夺粮保卫战”,喷灌设备昼夜运转、水库调水送抵田间,滴管还带着可溶性肥料精准滋养作物。闯过难关后,他家小麦亩产1100多斤,玉米预计1200斤,产量与往年持平。
近年来,极端天气频发考验粮食生产:2021年秋汛致冬小麦晚播、2023年黄淮“烂场雨”、2024年夏季“龙舟水”与秋季台风暴雨……我国能稳住丰收势头,靠的是硬核政策与强劲应变韧性。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粮食安全,粮食安全保障法施行,党政同责考核发力,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精准投向防灾救灾;“十四五”以来,主产区、主销区、产销平衡区协同保供,2024年26个省份实现增产。应变上,专家指导组深入田间,山东气象与农业部门联动预警,河北建立农机作业台账补缺口;全国已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,80%冬小麦田有水浇条件,今年春灌供水570亿立方米,为丰收夯实基础。
黑龙江宝清县的黑土地上,稻浪翻涌,种粮大户宋喜超的900亩稻田亩产连年增收。秘诀在于“寒地水稻秸秆全量原位还田技术”——在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指导下,秸秆70至90天即可分解,亩均少施两成氮肥,省肥20元,合作社的绿色生态大米每斤还能多卖2毛钱。这背后,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生态底色:东北1.12亿亩黑土地实施保护性耕作,南方720多万亩次酸化耕地治理后产能提升10%;中化化肥等企业还提供土壤检测服务,定制专用复合肥,让粮食“吃得健康”。
丰收成色更来自科技赋能。今年重庆永川、梁平水稻示范片亩均超800公斤,标志着高产技术从试验田走向大田。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达394.7公斤,较“十三五”末提高12.5公斤,单产对产量增长贡献超80%。如今,卫星遥感、物联网让种地“有数”,优质高产作物品种、大喂入量收割机等装备落地田间,合理密植、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广泛应用,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.2%,成为粮食安全的核心引擎。
在安徽凤台县,“90后”新农人徐甲甲轻推摇杆,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。作为“粮三代”,她6年前接过种粮担子,今年负责的160亩小麦高产攻关田亩产超600公斤,还承接了2000亩托管订单,忙完秋收还要去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。这折射出我国农业经营的新变化:累计培育900多万人次高素质农民,家庭农场、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构成“新雁阵”,110多万个经营性主体提供社会化服务,覆盖粮食作物17.1亿亩次,新业态让“谁来种地、怎么种地”有了新答案。
这份丰收更承载着大国担当。我国以世界9%的耕地、6%的淡水资源,养育近1/5人口,从“4亿人吃不饱”到“14亿人吃得好”,全球每5斤谷物就有1斤多产自中国。在国际上,我国通过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,向30多个国家实施50多个粮食援助项目,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力量。
喜看稻菽千重浪,大国粮仓根基稳固。接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,定能迎来更多穰穰满家的丰收年。